派斯净水器

镇江水污染 权威声音“朝三暮四”!

2014-01-25 10:48:59

  2012年2月3日中午开始,镇江市自来水出现异味,在其后两天里,镇江发生了抢购饮用水的风波。当时,镇江自来水公司给出的解释是由于“加大了自来水中氯气的投放量”。(2月5日《现代快报》)
  
  正当这一事件就要平息的时候,昨天上午开始,所谓“长江水有毒”的消息,开始在微博上疯狂传播。当时的版本有二:一是韩国化工船舶在镇江出现苯酚泄漏;二是一艘化工船在江阴发生沉没事故。
  
  结合此前镇江的抢水事件,这则消息引发了镇江下游的南通等城市市民的恐慌,甚至当天南通市也发生了“抢购饮用水”的风潮,几乎要重演去年日本大地震时的抢盐风波。
  
  直到昨天下午,镇江市政府应急办发布通告承认:水源水苯酚污染是此次异味的主要原因;一艘曾停靠镇江的韩国籍船舶排口管道阀无法关严,有重大嫌疑。《通告》坐实了此前的传言。不过,目前,镇江已经恢复了正常的自来水供应;南通市环境局宣布该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,供水安全。所以,公众不必恐慌。
  
  但是,人们要问:有网友认为这是严重信息滞后,乃至有了瞒报的指责。无疑,这次“小喇叭”又跑赢了官方信息;政府的辟谣,还是落在了恐慌的后面。
  
  这是因为调查进展缓慢,还是政府信息公布滞后呢?政府信息公开,不应止于结果公开,还需要全过程公开,这样才能取信于民。
  
  首先,当地何时发现苯酚污染?
  
  早在2月4日,镇江市政府就抽调7名专家,组成专家组,调查异味原因(《京江晚报》2月5日);专家组何时“一致认为”是苯酚污染的?从认定污染源,到7日下午政府正式发布通告,有没有迟滞?如果有,为何对关涉到下游几千万人健康的信息,迟滞发布?如果没有,苯酚这种常见污染物质,当地为何调查了3天之久?更让人不解的是,镇江下游的如皋市于2月6日晚,就发现长江取水口水体挥发酚超标,并启用了应急备用水源。有这么明确的提示,镇江还是需要用一天才发现是苯酚污染吗?
  
  其次,镇江自来水厂有没有误导公众?
  
  在异味事件发生的第二天(2月4日),当地的“名城镇江网”的新闻中,就引述了市自来水公司对异味的解释。对此解释,很多市民心中仍有疑问,“往年天气更冷,自来水怎么没味道?”但对于为何要突然加氯,在2月4日面对记者,自来水厂尚书记仍不愿正面回答,只是表示一切要等调查结果。
  
  可能,从技术说异味自来水,也是符合国家标准的,不会危害健康的。但,从“加氯”到江水污染的“突变”,普通公众有着深深的受愚弄感,权威声音“朝三暮四”,缺乏坦率,为谣言的发酵提供温床。这种“失信”的代价,远高于污染本身。
  
  当然,当地政府也有积极的努力,包括异味出现的当天晚上10点,市应急办在网上进行官方回应;之后副市长召开应急工作会议……但,这些远没有达到公众对政府信息透明的期待。随着近年来《突发事件应对法》和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的实施,公民对政府的信息公开有了更高的要求,不仅要及时,而且需要坦率——正视公众质疑和诉求。去年8月,中央《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》中再次强调: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,及时回应社会关切。
  
  事实上,本次事件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:2月7日网上谣言称“长江有毒”,引发抢水潮;当天下午当地政府才承认了水污染。在一个微博时代、“自媒体”时代里,权威声音的滞后,“朝三暮四”,意味着给不可控的流言留下市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凤凰网
返回顶部